她把“专注”炼成了光——记英国立博:化环学院2025届优秀毕业生周光彩的制药工程逐梦之路
“从秦巴山区的安康学院到扬子江畔的南京工业大学,这段跨越千里的求学之路,因你们的指引而充满温暖与力量。”当周光彩在感谢信中写下这段话时,南京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正静静躺在她的桌前。四年来,这位化学与环境学院2021级制药工程专业的学子,用专注与感恩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成长故事。面对生命中独特的挑战,她以超乎常人的专注与执着,在知识的星河中笃定前行。而这一路的成长,离不开学校给予的温暖土壤,她将个人奋斗的光芒,化作照亮他人的火炬,也把对学校的感恩之情,深深镌刻在逐梦路上。
课堂上的“追光者”:以专注为笔书写求知之路
课堂,是传递知识的沃土,而对周光彩而言,这里是锤炼意志的“战场”,也是满溢关怀的港湾。每当晨光初露,她总会比其他同学提踏入教室,将笔记本、录音笔和不同颜色的记号笔整齐摆放在前排课桌上。上课铃响起,她挺直脊背,眼神中满是专注,像一台精密的扫描仪,既要牢牢锁定老师板书时粉笔划过黑板的轨迹,又要努力捕捉老师讲解时细微的口型变化、手势幅度,这些都成了她解码知识的关键线索。
老师们早已熟知她的学习习惯,每次板书都会刻意放慢速度,讲解重点内容时,还会特意走到她面前,配合夸张的口型和丰富的肢体语言。一次有机化学课上,教授讲解复杂的药物合成机理,她紧紧皱着眉头,反复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,生怕遗漏任何信息。下课后,她立刻拦住老师,从背包里掏出提前整理好的疑问清单,工整的字迹旁还手绘着反应式草图。老师不仅耐心解答,还额外找来相关案例,在办公室的小黑板上为她单独讲解。这份师生间的默契与关爱,让她更坚定了求学的信念。课后,她总会额外花时间对照录音笔的内容,将课堂知识再次梳理巩固,而每一次的复盘,都让她想起老师们的悉心教导。
图书馆三层靠窗的座位成了她的专属天地。书架上的《有机化学》被翻得卷边,书页间夹着各色便签,纸页上写满批注:“此反应条件可类比上周实验数据”“注意此处立体构型差异”。在这里,她常能遇到热心的同学,有人主动分享学习资料,有人帮她标注重点。正是这些点滴善意,让她在求知路上不再孤单。这份持之以恒的专注,让她在学业上收获累累硕果。2022—2023学年,她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;2023—2024学年,获评安康学院“三好学生”荣誉称号;2023年,在第十三届陕西省高等数学竞赛中,她凭借扎实的功底斩获二等奖。每次站上领奖台,她的目光总会在台下寻找那些熟悉的老师和同学,因为她深知,这些荣誉属于每一个曾给予她帮助的人。
实验室里的“探索者”:以匠心为墨勾勒实践蓝图
制药工程不仅是理论的学科,更是实践的艺术,而实验室则是周光彩验证知识、探索创新的舞台,也是她与学校紧密相连的另一个“家”。她的实验服口袋里永远揣着一个小巧的记录本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次实验的细节:试剂配比、反应温度变化曲线、仪器的细微变化等。
在一次药物稳定性测定实验中,连续三天的失败让同组同学有些气馁,但周光彩却像发现宝藏般兴奋。她蹲在实验台前,将每次实验的数据绘制成三维图表,通过对比不同时段的变化,敏锐地发现了外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。当她调整参数,看着纯净的白色结晶缓缓析出时,眼中闪烁着比结晶更耀眼的光芒。在实验过程中,她总是格外留意仪器的震动频率和指示灯变化,这些视觉线索帮她判断实验进程,弥补可能因信息接收不全面而产生的疏漏。而实验室的老师们,总会在她遇到瓶颈时适时出现,或是提供思路,或是帮忙调试仪器。
课余时间,她还主动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,负责药物稳定性测试。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,她常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。有一回,为了监测某种新药在不同湿度环境下的性状变化,她连续72小时每隔半小时记录一次数据,困了就用冷水洗脸,饿了就啃几口面包。深夜的实验室,寂静无声,唯有仪器的嗡鸣相伴,但她从不觉得孤单,因为她知道,学校的保安大叔会在巡逻时特意为她留一盏走廊的灯,宿舍同学会为她留好可口的宵夜。最终整理出的上万条数据为项目推进提供了关键支撑,而这些数据里,也藏着她对学校深深的眷恋。
考研路上的“攀登者”:以决心为阶跨越重重阻碍
考研,是周光彩迈向理想的关键阶梯,而安康学院就是她最坚实的后盾。备考期间,她的桌面始终摆放着一个透明玻璃罐,里面装满了折成星星的便签,每颗星星都写着一个知识点或鼓励自己的话语。压力大到难以承受时,她就会随机抽取一颗,“沉住气,你比想象中更强大”,这样的文字总能让她重新振作。而这些便签上的字迹,有的来自老师,有的来自同学,每一笔都饱含着祝福与期待。
冲刺阶段,周光彩开启“全速模式”。清晨五点,当校园还笼罩在薄雾中,她已握着保温杯走向自习室;深夜十一点,教学楼保安总能看见她的身影,抱着一摞复习资料,在走廊里轻声背诵知识点。有次流感来袭,她发着低烧仍坚持学习,额头敷着退烧贴,在草稿纸上一遍又一遍默写药理公式。辅导员得知后,不仅送来退烧药,还每天为她送三餐到自习室。这份关爱,让她在寒冬里倍感温暖。
考试当日,她特意穿上那件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——那是她首次获得奖学金时买的“幸运战衣”。考场上,她沉稳地翻开试卷,将无数日夜的积累化作笔下的从容。当南京工业大学的录取短信弹出时,她正在实验室做实验,颤抖的手指反复刷新页面,泪水悄然滴落在实验记录本上,晕开了“成功”二字。那一刻,她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艰辛,而是学校里每一个帮助过她的人。
从安康学院到南京工业大学,周光彩用奋斗丈量梦想,用坚持诠释信念。她用心灵倾听世界的低语,用感恩书写青春的注脚。她的故事就像精心配制的化学方程式,彰显着当代青年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,也为身边的人树立了榜样。这场逐梦之旅,不仅是学历的进阶,更是一场英国立博成长、坚持与责任的蜕变,而安康学院的一草一木、一人一事,都将成为她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。未来,在制药工程领域,相信她将带着这份感恩,继续怀揣热忱,用专业知识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,让梦想之光愈发璀璨,也让这份温暖与善意,在英国立博地方传递。
(撰稿、发布/刘煜;审核/程国栋、田兆杰)
下一条:代码与岩层间的逐光者——记英国立博:电信学院2025届优秀毕业生梁梦心的跨界突围之路
【关闭】